今天,武汉仲裁委员会满17周岁了!1997年1月21日,武汉仲裁委员会正式成立?;厥?7年发展历程,武汉仲裁委员会从一个“新生儿”,一步步成长壮大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排头兵。在全国215家仲裁机构中,武汉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的数量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受理案件的标的额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五名。各项服务和创新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各地仲裁委员会纷纷来汉学习交流。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当事人选择武汉仲裁委员会解决民商事争议。
2014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20周年,仲裁事业发展又将翻开崭新一页。
昔日辉煌成历史,放眼未来再启航。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武汉吹响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号角。站在新的起点上,武汉仲裁委员会全体同仁正激情满怀地投入伟大事业的洪流中,全力为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大武汉复兴“百年梦圆”。
2013年,是武汉仲裁委员会开拓进取、再创新业绩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武汉仲裁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科学谋划,创新驱动,跨越发展”指导思想,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提升仲裁社会公信力为目标,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
2013年,武汉仲裁委员会共受理案件10469件,连续第四年受案数在万件以上;受理案件标的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同比上升12.86%。各项工作指标均保持较高水平,结案率、调解和解率、裁决正确率分别达到97.88%、97.02%、99.99%。
强基础“多点出击”仲裁条款约定率
仲裁实行协议管辖,只有更多市场主体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才能使仲裁法律制度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2013年,武汉仲裁委员会重点开展了规范合同示范文本、提高武仲约定率等基础性工作,“多点出击”拓展仲裁覆盖领域,进一步夯实仲裁事业的发展基础。
—约定仲裁条款的全市政府合同标的额逾300亿元。深入推动政府合同审查机制,全年重点开展了对《关于加强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查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指导14家市属投融资公司开展了合同规范工作。据统计,去年全市约定仲裁条款的政府合同达到387份,标的额306亿元。
—全省工商系统合同广泛适用仲裁调解。加强与省、市工商局的合作,进一步充实了工商系统合同调解员和仲裁员队伍,同时,加大对已设立的孝感、随州、潜江各办事处的指导,重点在国计民生领域推行示范合同文本,有效提高了农资、市场、土地和林地承包转让等领域合同的武汉仲裁约定率。去年,省工商系统合同仲裁调解中心首次成功受理抵押合同确认仲裁案件4起,结案2件,标的额达到1亿元。
—全省20家保险公司约定武汉仲裁服务。去年,武汉仲裁委员会加大与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的合作力度,全年提高保险合同仲裁条款约定率的工作成效显著。据统计,平安、人保、中华联合、华安、国寿产险、天平等20家保险公司均在合同中约定了武汉仲裁条款,仲裁约定率达76%。此外,在金融资产交易领域,武汉仲裁委员会也与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建立起常态化合作机制,在金融资产交易示范合同文本中约定了武汉仲裁条款,使仲裁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我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享受仲裁法律服务。2013年,武仲与市商务局行政审批中心加大合作力度,就如何在武汉市外商投资纠纷中发挥仲裁制度的作用进行了专项研讨,并与行政审批中心共同起草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章程》范本,将“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作为合同争议解决的示范条款,范本和示范条款同时被上传至行政审批中心网站,供市场主体选择适用。
提质量办好案 提升武仲社会公信力
有社会公信力,仲裁事业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武汉仲裁委员会视办案质量为生命,始终把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作为办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执行现有案件质量管控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六大举措,多管齐下提升办案质量,加强仲裁社会公信力建设。
举措一:办案秘书技能大赛。在办案秘书中倡导“程序重节点,服务重细节,保质重责任”工作方法,先后组织武汉仲裁委员会本部和分支机构秘书参加法律知识竞答赛、仲裁管理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锻炼提升办案秘书的专业技能。
举措二:优化仲裁庭组成结构。尽可能让更多热心仲裁工作、法律功底深厚、仲裁经验丰富、办案效果良好的仲裁员参与案件审理工作。
举措三:重大疑难案件专题研判。重视对重大疑难案件的把握,对于标的额大、人数多、社会敏感度高、政策性强、法律界定不清晰的案件以及新类型、非典型性案件,主动提高工作的敏感性、前瞻性以及协调力度,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举措四:案件质量大检查。武仲运用案件质量管控专家组,开展案件质量大检查,全年研究重大疑难法律问题14件,排查办案程序及实体问题23项,为案件质量把好关。
举措五:办案质量绩效考评。严格执行对办案质量和效率的正反向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机制,对保障案件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举措六:领导包案负责制。强化对信访投诉事项的处置力度,实行领导带头接访和包案负责制,并在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之间建立起分工合作的联合接访机制,集中力量共同化解了一些对抗性强、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信访案件。
此外,武仲还以全市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查摆和严肃整改“四风”问题,加强工作人员队伍作风建设,严守公平、公正、廉洁关,为进一步提升武仲社会公信力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铸品牌专业化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
《武汉仲裁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纲要》明确指出,武汉仲裁事业要坚持走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品牌建设道路。2013年,武仲重点加强了仲裁专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仲裁服务品牌,塑造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实现专业化的保障。为打造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专家型仲裁工作队伍,武汉仲裁委员会严把队伍建设关,全年不予续聘仲裁员47名,新聘仲裁员32名,重点增强了知识产权、投资并购、招投标、国际商事等领域的专家力量,进一步优化了仲裁员队伍结构。同时,加强业务培训,从办案重点、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宣贯会”、“建设工程造价鉴定规程培训”等培训活动50余场,涵盖建设工程、房地产、金融、知识产权、涉外、海事海商、国内经贸等各个专业领域。
一批专业性较强的案件,在武汉仲裁委员会得到妥善处理。与去年同期相比,武仲受理知识产权类案件增长2.6倍、涉外类案件增长2.3倍、服务类案件增长68.64%、房地产类案件增长55.61%、借款类案件增长33.33%、保险类案件增长19.15%,仲裁员通过多办案、办好案,进一步锻炼和提升了化解经济纠纷的专业能力和技巧。
瞄准前沿经济、高端行业发展,主动出击谋求融合。2013年,武仲围绕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企业直通车等重点工作,深入光谷生物城、留学生创业园、全市小贷企业、直通车企业,举办仲裁宣讲活动,在这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初步树立了武汉仲裁的专业品牌形象。
展望2014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践行《武汉仲裁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纲要》的收官之年。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这些重要精神都为仲裁事业描绘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抢抓全新机遇,武汉仲裁委员会乘势而上,谋划再跨越:紧密围绕深化改革中心工作,坚持“科学谋划,创新驱动,跨越发展”指导思想不动摇,以提升仲裁法治保障功能和社会公信力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释放发展潜能、优化受案结构、提高案件质量,切实推动武汉仲裁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展望2014年,武汉仲裁委员会立志再攀高峰:确保全年受案数在全国仲裁机构中继续保持领先,全年受案标的额保持在100亿元以上,案件结案率、调解和解率保持在90%以上,裁决正确率保持在99%以上。
让仲裁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是仲裁法颁布20周年。全市将广泛开展“仲裁宣传月”、“仲裁专家论坛”等系列宣传活动,使仲裁意识在社会各界日益深入人心。
积极促进解决纠纷方式的多元化,努力提升仲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法治保障作用。抓好建设工程、房地产、国内经贸等基础领域的仲裁受案工作,确保仲裁在这些领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稳步提升;整合专业仲裁院、分会、中心、研究会、促进会等平台力量,全面激发仲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力推动政府合同审查、仲裁调解、确认仲裁等较为成熟的仲裁纠纷解决机制,提高仲裁法治保障功能;精心培育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行政调解与仲裁相衔接、人民调解与仲裁相衔接、诉讼与仲裁相衔接等新型工作模式,不断拓展仲裁服务领域;继续加强与工商、知识产权、房地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律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联系。
抢占市场经济前沿领域
逐步优化仲裁案件受案结构,努力打造武汉仲裁服务品牌。将仲裁法律制度的优势推广到市场经济前沿领域,紧跟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引导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武汉未来城、高农生物园等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武汉市小贷、担保、产权交易等金融类企业,更多地选用仲裁方式防范经营风险、维护合法权益,加大受理更多高新领域、高端行业的仲裁案件,不断塑造武汉仲裁专业品牌形象。
科学强化案件质量管理
以强化案件质量管理为重点,科学设立全年案件质量评价体系,明确全年办案工作方向。围绕办案需求,加快对现有办案制度的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继续完善案件质量管控机制,确保办案工作优质高效。加强与仲裁司法监督机构的沟通协调,共同促进仲裁司法监督工作高效规范。加速建设案件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努力使案件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科学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