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仲裁委“开门纳谏” 推进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
2023年12月26日,武汉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武仲”)举办“开门纳谏 互动聆听”代表委员座谈会,邀请省、市、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推进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建言献策,这些代表、委员们来自法律、经贸、媒体、金融等领域,有资深的律师、媒体人,也有传统领域和新兴产业的企业家。
会上,武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武汉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李登华介绍了武仲2023年的工作情况、议提案办理情况以及武汉开展涉外仲裁推进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年,武仲充分发挥仲裁“化解纠纷、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职能作用。一是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仲裁质效。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武汉市外的案件占比72%。裁决正确率达99%以上。二是持续推广“诉讼+调解+仲裁”多元解纷新模式,精心打造多元化解纠纷“快车道”。三是主动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仲裁武汉都市圈能力。四是以“中国主场”为战略目标,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智慧赋能,创新打造“武汉仲裁委员会在线争议多元化解平台”,满足人民群众“足不出户”解纷新期盼。
目前,我省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正在加速形成,武汉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打造内陆发展新高地。为促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支持武汉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与我国全球经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是适应国际经贸大变革大调整、增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的迫切需要,是优化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接受宜商环境评估、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进武汉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
代表委员们结合自身理解和感受,为武汉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他们提出要持续加强仲裁公信力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持续加大涉外人才培养,以数字化赋能增强仲裁服务效能,他们建议建立专门统筹工作机制,进一步争取各级支持,尽快推动将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纳入地方立法以及政策支持范畴,推动仲裁国际化、专业化发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武汉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武汉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罗平代表武仲感谢各位代表、委员的建议。她介绍,武汉提出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国际创新开放新引擎、全球现代化产业发展新重镇、全国制度性开放新样本。仲裁迎来了好的发展机遇。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需要具备这些要素,一要营商环境好,商业业态发达;二要法律体系完备;三要有一流的仲裁机构;四是要有法院的友好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五是当事人愿意将当地作为仲裁首选地。
武汉具有科教、法律人才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重大国家战略、重要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武仲立足中部,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仲裁机构中排名第三,具备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的基础条件。
“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武汉具备很多优势,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需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积极引进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等。”罗平介绍,为此武仲做了这些准备,2023年,武仲修订了仲裁规则,不断完备涉外仲裁能力。目前,武仲具备涉外仲裁能力的仲裁员占34%,与港澳、国际仲裁组织积极沟通交流。武仲积极与多所武汉知名高校合作培养储备国际仲裁人才。明年,武仲将成立国际仲裁学院,聘请外籍老师授课。她希望各位代表、委员多关注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的建设发展,为武汉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多建言献策。
来源:凤凰网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