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涉外司法研修班赴武汉仲裁委开展专题调研
3月24日 ,武汉大学涉外司法高阶人才研修班师生联合广西法院系统代表团,赴武汉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武仲”)开展涉外仲裁实务专项调研。武汉仲裁委办党组成员、副主任苏勤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交流。
聚焦前沿议题 共探仲裁实践
本次调研围绕仲裁司法审查、仲裁员履职监督、重新仲裁程序规范、格式条款属性认定及诉讼仲裁衔接机制等热点问题展开。研修班成员包括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漆彤教授及广西法院系统8名高级法官代表,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南宁国际商事法庭副庭长杨钉、广西高院民四庭四级高级法官徐玫、北海市海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甘秋爽等涉外审判专家参与研讨。
实地考察+深度研讨 构建双向交流平台
调研组首先实地考察了武仲仲裁服务中心与智慧化仲裁庭,深入了解案件受理流程与信息化庭审设施建设。座谈会上,武仲仲裁员工作处负责人谭亚宁和武汉长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理事、武汉仲裁委调解中心负责人曾奇等实务专家分别围绕调研主题介绍了武仲四个方面的仲裁实务经验和创新机制。
一是仲裁员分级动态管理,创新“动态考核+个案评价”双轨监督体系,严控仲裁员资质与履职质量;
二是重新仲裁审慎启动,通过要件化审查标准规范程序适用;
三是侧重仲裁条款效力保障,平衡当事人程序与实体利益,强化当事人意思自治;
四是多元解纷生态建设,搭建调解实务共享平台,建立法仲联合调解和培训机制,深化诉讼仲裁协同。
与会法官结合涉东盟商事审判实践,就仲裁实务、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等难点与武仲专家展开研讨。
深化法仲互动 服务开放战略
苏勤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仲裁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既需要司法系统的支持监督,也离不开学术界的智慧赋能。武汉仲裁委员会始终秉持开放、合作、创新和共赢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仲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她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与广西法院系统以及武汉大学的交流合作,携手共筑法治共同体。武仲将持续推进仲裁理论与实务创新,期待与武汉大学、广西法院深化“学术-实务”合作,推动广西涉外案件一体化解纷平台合作协议落实,重点在中国-东盟商事诉讼与仲裁衔接、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打造协同发展样本。
本次调研开创了高校、法院与仲裁机构三方联动的创新模式,既为涉外司法人才提供了仲裁实务认知窗口,也为武仲对接国际仲裁前沿搭建了智库平台,为服务“一带一路”争议解决机制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