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仲裁周湖北系列活动“建工疑难法律问题交流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近年来,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数量明显增多,案件涉及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审理难度大,司法实务界分歧较多。为进一步提升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对建工疑难法律问题的理解,9月21日,由武汉市法学会、武汉仲裁委员会(武汉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湖北分会、武汉市律师协会、武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湖北省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武汉市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专委会、武汉市律师协会公职公司律师专委会、湖北省法学会仲裁法研究会建筑与房地产专委会、武汉市法学会仲裁法学研究会建筑与房地产专委会、武汉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造价+法律专委会联合承办,上海建纬(武汉)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兰台(武汉)律师事务所、总包之声联合协办,在武汉市召开中国仲裁周湖北系列活动“建工疑难法律问题交流会”,法官、律师、仲裁员、高校教师、企业法务、造价师、企业管理人员等540位嘉宾现场参会,近6万人线上观看直播,网上点赞超17万次。
武汉市法学会会长李义龙,武汉市法学会副会长、一级巡视员关太兵,武汉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彭国元,武汉仲裁委办党组书记、主任李章波,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江宁,武汉仲裁委办副主任李芊,武汉城发集团专职外部董事常贞丽,武汉市房管局原副巡视员彭建中,湖北省建筑事业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朱杰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国际案件管理处副处长乔莎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导、教授袁中华,上海建纬研究院院长朱树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主任、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袁华之,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建筑工程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原副庭长关丽,北京建设工程招标和造价管理协会会长吴佐民,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原高级法官肖峰,湖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冬静,武汉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斌,武汉市律师协会秘书长王建军,武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会长巫世峰,武汉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陶慧泉,武汉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白明旭,鄂州市律师协会会长姜学文,湖北省律师协会惩戒委主任胡进、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主任吴林升,武汉市律师协会建工委主任张志文、房地产专委会主任何应伟、维权委主任熊鹰,河南省建筑业协会法工委主任何海旺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
交流会的上午环节由湖北省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主任吴林升主持。
武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会长巫世峰致辞时指出,建设工程领域内的法律纠纷已呈现出“类型更多元、关系更复杂、审理难度更大”的新特点: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设计、施工、采购环节的责任划分与纠纷解决路径如何明确;工程结算中,签证变更、材料调价、工期索赔等争议如何依法依规化解;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实施后,计价规则与法律条款如何精准衔接;合同中约定的“逾期答复视同认可”“逾期索赔即失权”条款,如何平衡合同自由与公平原则——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更影响着行业的秩序稳定与长远发展,有必要召开本次交流会进行研究探讨。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国际案件管理处副处长乔莎莎致辞时表示,建设工程领域争议复杂专业,涉及多方主体、多种法律关系。仲裁以其专业、高效、灵活的特点,已成为解决建设工程纠纷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贸仲受理的建设工程案件持续增长,2024年共受理建设工程类案件1735件,同比增长30%。本次交流会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深化专业服务、回应行业需求的又一重要举措。贸仲及湖北分会将继续秉持“独立、公正、专业、高效”的理念,不断深化与湖北法律界、企业界的合作:加强仲裁宣传推广,让更多企业了解仲裁、选择仲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建设工程争议解决的专业仲裁员队伍和程序规则;深化与法院的协作配合;积极研究建设工程领域新型法律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仲裁解决方案。
武汉仲裁委办党组书记、主任李章波致辞时指出,武汉仲裁委员会(武汉国际仲裁中心)自1997年1月成立以来,已经三次蝉联“全国十佳仲裁机构”,目前受理案件中超过50%都和建设工程合同有关。武仲有一大批精通建设工程法律的优秀仲裁员,裁决正确率超过99.9%。为了进一步统一裁判思路,尽量实现“同案同裁”,武仲今年制定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裁决指引》,前期已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拟于近期正式发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即将于2026年3月1日起施行,他坚信,有了新《仲裁法》的保驾护航,仲裁一定会成为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首要争议解决方式。他期待通过与会嘉宾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能够为厘清法律适用难点、统一裁判尺度、完善行业规则贡献宝贵的智力支持。
武汉市法学会副会长、一级巡视员关太兵讲话时表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推动城市更新、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当前,武汉正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建筑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与此同时,随着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技术日益复杂、交易模式持续创新,建设工程领域的法律纠纷也呈现出“类型新、标的大、争议难”等特点,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法学理论与实务界共同研究、协同破解。他提议本次交流会一要聚焦“真问题”,精准回应行业需求。二要推动“深融合”,促进理论实务共进。三要注重“广传播”,扩大法治服务效应。他希望武汉市法学会将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持续加强与各主办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整合法学法律界资源,深化建工领域的法治研究与服务,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更多法治力量。
主题发言阶段,建纬研究院院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法律顾问朱树英作《工程总承包纠纷案件无司法鉴定机构的争议解决以及审理对策》主题发言。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原高级法官肖峰作《当前结算争议中的疑难争议问题》主题发言。
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建筑工程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原副庭长关丽作《新形势下建设工程疑难问题法律适用再探索—应对策略与处置路径》主题发言。
上午的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湖北分会秘书长助理刘乐阳主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东湖法庭庭长李志涛,中建三局合约法务部总经理安娜,湖北省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副主任王锦红,湖北省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副秘书长张展,北京市兰台(武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一级建造师吕强等五位圆桌嘉宾,围绕《施工企业行使优先受偿权的难点》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武汉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斌作上午环节总结讲话时表示,通过今天的交流互动,得出四个结论:1、规则的复杂性与适用的精准性:建设工程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多方主体、多个合同、多个环节。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各地司法实践存在差异,必须精准把握立法原意和裁判规则,避免机械适用法律。2、意思自治与公平正义的平衡: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同约定是基本原则,但当格式条款显失公平或出现情势变更等情形时,如何介入合同调整以维护实质公平,仍需审慎探索和界定边界。3、行业惯例与法律规范的衔接:建筑业有许多行业惯例和操作模式,其与成文法规范如何有效衔接、良性互动,是减少争议、促进业法融合的关键。4、风险预防与纠纷化解的并重:研讨交流不仅是为了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是为了从前端预防风险。律师、法务人员应更多参与到项目交易结构设计、合同评审、履约管理等全过程,以提升工程项目的合规管理水平。
交流会的下午环节由武汉市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专委会主任、武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造价+法律专委会主任张志文主持。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主任、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袁华之作《当前建设工程案件应当重点关注的若干疑难实务问题》主题发言。
北京建设工程招标和造价管理协会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佐民作《2024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对建工法律领域的影响》主题发言。
武汉仲裁委办副主任李芊作《认定施工合同无效的核心要点解析》主题发言。
下午的圆桌讨论环节由武汉市律师协会房地产专委会秘书长、建设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刘芳主持,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法院邾城法庭庭长李昂,中建八局华中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彭扬飞,武汉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程征,湖北省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委会副主任程杨,武汉市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张小欧,上海建纬(武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业务总监张海涛等六位圆桌嘉宾,围绕《如何看待施工合同约定的“逾期答复视同认可”以及“逾期索赔即失权”条款》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武汉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陶慧泉总结讲话时指出,本次研讨交流不仅是为了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是为了从前端预防风险。律师、法务人员应更多参与到项目交易结构设计、合同评审、履约管理等全过程,以提升工程项目的合规管理水平。希望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将持续学习研究作为常态,紧跟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将今天所学应用于具体案件处理和风险防控实践中,切实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贡献法律共同体的专业力量。
未来,本次交流会各主办方将继续紧密合作,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广大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建工法律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