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东 | 加快推进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
国际仲裁是解决跨境纠纷的首选方式。当前,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呈千帆竞发态势,伦敦、巴黎、纽约等传统国际仲裁中心竞争愈加激烈,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城市奋起直追积极创建国际仲裁中心,已明显呈后来居上之势。
在我国,北京、上海、海南,以及粤港澳地区正积极试点建设国际仲裁中心,重庆、西安等则力求在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武汉作为继北京、上海外全国第3家被授权挂牌区域国际仲裁中心的城市,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国际仲裁中心。
一、建设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意义重大
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当前仲裁已经成为国家和商事主体争夺国际经贸规则界定权和解释权的重要方式。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为仲裁制度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提供重要平台,不仅有助于我国仲裁行业与国际积极接轨,以更加敏锐的目光洞悉国际仲裁规则,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使用国际规则,而且有助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仲裁规则推陈出新,不断增强我国涉外法治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是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即意味着面向国际宣示城市的国际化、法治化文明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国际仲裁规则完善迭代、对接国际规则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及仲裁市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吸纳境外仲裁机构及人才入驻,是城市法治建设成果的外展窗口和诚信文化的交流平台,对于树立城市国际法治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形象,提升武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梢运?,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标识性作用。
建设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是武汉宜商环境建设的最好背书。“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笔澜缫?022年“宜商环境”评价将“争议解决”列为新的十个一级指标之一。仲裁是民商事纠纷解决非诉机制的核心。构建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整合全球纠纷解决资源,优化国际仲裁制度机制,搭建沟通交流合作平台,本身即代表该地争议解决指标在全球的优异性,具有带动所在地高端服务产业持续增长的功能,是对武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宜商环境的最好背书。
二、武汉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的显著优势
武汉交通区位优越、商贸产业发达、法务人才资源富集、经济体量适中,仲裁基础良好,在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交通区位优越。武汉是中国的地理中心,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得天独厚的位置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国际商事活动往来和涉外仲裁业务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仲裁员集聚和当事人往来提供了便利,使得武汉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理想的仲裁地点。
商贸产业发达。清代开埠以来,武汉迅速成长为商事重镇;近年来正致力于建设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中部国际经贸合作高地雏形初现,外向型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吧淌峦?,仲裁兴”,伴随工商业的发达产生的商事纠纷增多,为仲裁这一纠纷解决方式的落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法学人才资源丰富。武汉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特别是法学资源富集,有深厚悠远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法学人才储备。武汉仲裁委成功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涉外法治人才国际仲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仲裁机构名单,武汉同时入选的高校有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奠定了良好的涉外法治人才储备基础。
经济体量适中。国际上发达的仲裁中心往往不在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或地区,而是一些本身体量不大但相对中立、法律服务水平高的区域,比如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等。武汉城市功能体系完备,产业结构合理,市场主体多元,具有作为第三方仲裁机构的独特优势,可为当事人选择中立的仲裁机构提供稳定预期。
政策资源扶持。武汉仲裁事业发展和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得到部委、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2022年8月,武汉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家国际仲裁中心?!斗ㄖ魏苯ㄉ韫婊?021—2025年)》提出,要“加强武汉国际性区域仲裁中心建设”。武汉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推进区域性国际仲裁中心建设”。部委、省市政策的倾斜支持为武汉打造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
仲裁基础良好。武汉仲裁委是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在全国具有广泛声誉的仲裁机构。先后组建国际仲裁院、知识产权仲裁院、金融仲裁院、海事仲裁院、“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互联网仲裁院、融勤仲裁院、数字经济仲裁院等。从受理案件数量、金额及当事人地区分布来看,2022年,受理仲裁案件14082件,标的额达216.04亿元,受案标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武汉市外的案件占比达到60%以上。近年来,办理涉外仲裁案件超500件,案件当事人遍布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上认可度和声誉与日俱增。
三、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加快推进武汉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仲裁工作,强调“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把涉外法治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仲裁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武汉仲裁公信力、影响力、硬实力。大力提高武汉仲裁公信力。建立规范透明的仲裁员指定规则,实行仲裁员信息披露制度、仲裁员回避制度,加强仲裁员监督管理,健全完善案件核阅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确保裁决公平公正。全面扩大武汉仲裁影响力。持续推进仲裁法治宣传,以多种形式开展“武仲大讲堂”“仲裁直通车”“仲裁六进”,走访调研企业,帮助企业梳理风险点,提高社会公众法治意识,提高仲裁约定率。着力提升武汉仲裁硬实力。打出“快、活、引、和、减”仲裁服务组合拳。以高效快捷的方式解决当事人急难愁盼,完善“速裁快审”机制,对小额案件和确认案件实行“快裁快结”,对无争议部分进行“先行裁决”。以灵活变通的方式,探索“保函置换保全”机制,通过松绑担保财产盘活企业资金流。以典型案例和专家经验引导当事人防范风险,确立案例裁判指引机制,逐步完善“首案裁决”指引标准。以“调解+仲裁+诉讼”机制为当事人定分止争,积极融入社会治理,探索形成“调解前移”“调裁对接”“委托调解”等机制。
聚焦服务国家开放和区域发展,积极构建仲裁新发展格局。坚持国际化发展,发挥国际仲裁体系下中国仲裁的主场优势,建设区域国际仲裁高地,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贡献仲裁力量。抓住“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聚焦推进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武汉都市圈等中心工作,积极发挥武汉仲裁示范引领作用,发起建立长江经济带仲裁机构远程庭审合作联盟、中部三省会城市仲裁协作机制,形成仲裁服务武汉都市圈“一盘棋”格局。
聚焦全球化趋势,积极完善仲裁服务机制。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建立“一带一路”争端仲裁专家库。强化仲裁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组织专家编写《“一带一路”国家工程的合规与风控实务》等系列丛书,制定《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仲裁规则》,参与组建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自贸区)进出口企业服务联盟,以“中国主场”为战略目标,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法律保障。与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在仲裁员推荐、联合调解等方面建立了协作机制。
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育,积极打造国际仲裁人才培育体系。成功入选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仲裁机构名单,已与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罗马第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形成高校理论教学与机构实践教学合力,力争培养一批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人才,为我国涉外法治贡献力量。着力强化涉外仲裁能力,武汉仲裁委现有仲裁员1146名,其中具有涉外案件办理能力的仲裁员392人,占比34%;具有涉外案件服务能力的工作人员占比达50%。
聚焦国际商事交流,增强武汉仲裁国际影响力。积极承办“东湖国际法律论坛”,汇聚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国际组织、工商界、智库、高校、律所等多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紧贴国际法治与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共同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智慧。主办“武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比赛,促进各高校、仲裁机构及仲裁从业人员交流合作,推广和宣传商事仲裁。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中国公共法律服务》第2辑